上汽的“第二次合資”做對了什么?
從去年底的傳聞四起、今年2月下旬的簽約,再到"新品牌"即將發布,上汽、華為之間的合作猶如一部華麗封皮下的教科書,在引發業界關注的同時"干貨滿滿"。
向華為學習 上汽躬身入局"強強聯合"
"強強聯合"用來形容上汽、華為的合作再合適不過。
進入新世紀后,上汽集團先后推出了榮威、寶駿、智己等自主品牌,并且曾連續十七年保持國內第一,率先成為中國首個新能源汽車、海外市場"雙百萬輛企業";而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華為,在全球范圍內的ICT、科技實力有目共睹。
"一方面上汽'七大技術底座'為整車制造提供底層支持,另一方面華為智駕'類人決策'提供科技支撐,雙方團隊深度融合、攜手共進,合作或將達到'1+1>2'的協同效果。"信達證券研報稱。
"我們要向華為學習。"談及與華為的合作,上汽集團展現出了躬身入局的心態,這種毫無保留做好新品牌、新產品的積極態度背后,上汽"帶資入局"的多維度實力亦讓華為方面感到印象深刻。
4月1日,上汽集團宣布,今年第一季度整車批售94.5萬輛,同比增長13.3%。在終端方面,上汽集團累計交付量超108萬輛,渠道健康度持續改善。其中整車3月批售38.6萬輛,同比增長1.14%,環比大漲30.8%,今年以來上汽月銷量同比、環比數據均保持連漲勢頭,產銷回升向好勢頭進一步增強。
三個月超百萬輛的終端交付成績下,上汽的謙遜值得每個行業從業者去重點看待。
據了解,與華為的合作在上汽內部早已升級為重點項目,其戰略高度可與以往合資合作持平、甚至更高。與其他幾個華為的合作方一樣,在上汽集團內部,最好的工廠、最好的工藝、甚至最好的工程師無一例外地傾向給了華為。
供應鏈管理、供給優勢 合作取勝之匙初現
即將誕生的這個新品牌特殊且不同,這從今年2月公布的信息中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彼時上汽、華為在上海簽署深度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新聞稿中重點突出了"供應鏈管理"、"全球化"等內容。
作為擁有70年造車底蘊、服務過近1億車主的傳統汽車制造商,上汽集團供應鏈管理和供給能力是其核心優勢之一。"這種全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憑借上汽集團更為成熟與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未來雙方合作的產品在成本效率上無疑將更具競爭力。
與之相對應的,是華為的賦能為上汽注入了多重戰略價值。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駕駛技術提供商,華為ADS已實現全場景覆蓋,其獨創的"類人決策"算法在極端工況處理能力上領先行業。通過將華為的AI訓練體系與上汽的工程化能力深度融合,新品牌車型將實現從感知硬件到決策算法的全棧自研。這種技術賦能不僅體現在產品端,更重構了上汽的研發流程——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敏捷開發模式正在重塑傳統車企的瀑布式研發體系,使新車型迭代周期縮短30%。
在技術之外,華為帶來的文化沖擊更為深遠。華為在跨部門協作、快速迭代創新上的經驗,將助力上汽優化內部管理流程,加速從傳統制造向科技驅動的轉型。例如,雙方的合作模式,實現了需求與技術的深度耦合,這種開放協同的文化將重塑上汽的創新生態。更值得關注的是,華為的全球化布局與數字化能力,也將為上汽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新引擎。
敏感嗅覺的資本市場已作出反應——這一項目讓前者愈發看好上汽和華為的發展前景、市場空間。
"我們看好公司在營銷、技術、出海、供應鏈等領域經驗豐富的年輕化管理層的帶領下,發揮國企背景以及華為等智能化領軍助力的優勢,堅定走好電動智能化轉型之路。我們維持公司2024-2026年業績預測。"開源證券研報預計,上汽集團2024-2026年歸母凈利潤為16.2/100.2/144.8億元,EPS為0.1/0.9/1.3元,當前股價對應的PE為125.4/20.3/14.1倍,維持"買入"評級。
寫在后面:華為的技術底座、管理哲學與生態資源,正與上汽的制造底蘊、供應鏈優勢形成化學反應。這種"強強聯合"不僅重構汽車產業競爭維度,更為雙方在電動化下半場構建起"技術+市場"雙輪驅動的增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