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華為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當傳統造車底蘊與數字創新能力真正碰撞出火花,必將照亮智能出行未來的星辰大海。
2025年開年以來,中國車市上大事頻發。
面對不斷內卷的競爭環境,車企正通過跨界合作、技術聯盟和數據共享等方式加速轉型。尤其是巨頭之間的重大合作與技術突破,讓這場關乎電動化與智能化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在這其中,上汽集團與華為的牽手,無疑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性時刻。
今年2月,中國汽車巨頭上汽集團與科技領域的頂流企業華為終端官宣深度合作,雙方表示將整合優勢資源,共同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品牌及產品。
彼時,官方發文表示,雙方將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這意味著,上汽與華為終端的合作造車不僅僅是造車這么簡單,而是實現從最初產品定義到下游銷售服務的"一條龍式"合作。
顯然,對于上汽集團而言,身處轉型關鍵期的它亟需一股動力推動自身的發展;而對于華為終端來說,"華為朋友圈"的擴充使其在"全民智駕"的大趨勢中獲得更多機遇。因此,雙方這一動作被業內視為中國汽車產業從單兵作戰轉向生態共創的關鍵信號。
與此同時,在智能電動汽車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兩家巨頭的聯手不僅關乎自身戰略突圍,更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邁入新階段,乃至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將迎來深刻變革。
01 "全產業鏈航母"與"技術新貴"的互補邏輯
從合作框架看,雙方資源整合的路徑非常清晰。
上汽集團以"造車底蘊"與產業鏈優勢托底,華為則以戰略布局、技術創新以及用戶思維破局為憑,二者試圖在智能汽車領域探索一條"制造+科技"的融合范式。
首先是上汽集團。
擁有70年積累的工業化根基是上汽集團面向未來的底氣。作為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的的"黃埔軍校",上汽集團旗下華域汽車、延鋒集團等零部件企業已具備定義全球標準的能力,覆蓋從三電系統到智能座艙的全產業鏈條。這種"從鋼板到整車"的能力,將幫助華為快速切入汽車制造領域,并精準定位細分市場。
另外,無論是回望巔峰年銷量超700萬輛,還是當前累計用戶突破1億,這種汽車工業史上名列前茅的成就和其背后體現出來的規模化優勢,無疑為華為的技術落地提供了穩定載體。
而作為一家上海的本土企業,開放基因也是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從1984年首家合資公司成立,到如今與阿里、寧德時代等企業的多元合作,上汽始終踐行著"美美與共"的合作哲學,在歷年的合作中扮演著產業樞紐的角色。未來,上汽也將繼續扮演這一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已抽調年輕化、專業化的精銳團隊投入合作項目,這支既懂傳統造車、又具互聯網思維的隊伍,將成為打通汽車工業與ICT技術的關鍵紐帶。
作為合作的另一方,集中在技術上的破壁能力是華為的攻堅砝碼。
目前,芯片領域,昇騰系列AI芯片已迭代至910B版本,算力比肩國際頭部產品;智能駕駛方面,ADS 2.0系統實現無圖化智駕,覆蓋全國超400個城市;用戶運營層面,其IPD(集成產品開發)體系通過"需求洞察-技術開發-產品落地"的全流程管理......
因此,在智能汽車最核心的"芯片+算法+數據"領域,華為自主研發的昇騰芯片、MDC智能駕駛計算平臺,以及鴻蒙智能座艙系統,將大幅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
而更深刻的變革在于,華為將把消費電子領域的"用戶思維"和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引入汽車研發體系。這種"技術+方法論"的雙重輸出,恰是傳統車企轉型中最渴求的增量。
其中,尤其是這套經過千億級市場驗證的IPD體系,通過結構化流程打通市場規劃、產品開發、技術開發三大環節,將幫助上汽實現從"工程師思維"到"用戶需求驅動"的轉變。
特別是在智能汽車時代最關鍵的"產品定義"環節,雙方將通過數據驅動的精準洞察,打造真正直擊用戶痛點的創新產品。可以說,華為的加入,為上汽乃至為全汽車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革新與思維突破。
當各懷"殺招"的巨頭抱團時,讓市場對于這一場跨界造車的聯姻有了更多期待。
根據目前已知的消息,雙方合作全新品牌的首款車型為上汽集團開發,搭載華為電子電氣架構和智能技術。另外,有報道稱該車型的入門款售價可能定在20萬元以內,這也是華為首次將新車定價在了20萬元內的案例。同時,新車預計將于2025年四季度推向市場。
02 中國汽車產業的新范式革命
41年前,上汽率先掀起新造車模式之浪,牽手大眾汽車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形成現代化工業體系。此舉不僅引入國際先進制造標準,更培養了大批本土技術人才,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41年后的今天,上汽牽手華為,再次為中國汽車產業開啟新范式革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不僅被上汽方面定位為"戰略級項目",更是被業內對標為上汽歷史上的"二次合資潮",重要性堪比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外合資實踐。
然而,不同于40年前以市場換技術的被動姿態,此次合作中,上汽展現出的主動性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深層變革。
首先是產業鏈話語權爭奪的機會。
華為的參與,讓上汽這家傳統汽車制造商得以補強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短板,而華域、延鋒等企業則反向為不斷擴充造車朋友圈的華為提供車規級制造經驗。這種雙向賦能或將催生覆蓋"芯片-系統-整車-服務"的自主產業鏈閉環。傳統汽車工業的規模化制造能力與ICT企業的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將催生"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中國方案。
同時,我們將有望見證新時代造車商業模式的重構。
傳統車企的盈利邏輯正從硬件銷售轉向"軟件+服務"。上汽的垂直整合能力疊加華為的ICT生態,有望建立覆蓋芯片、系統、終端、服務的完整智能汽車價值鏈。尤其是華為鴻蒙座艙的生態擴展能力、高精度地圖的訂閱服務等,或將幫助上汽打開新的價值增長空間。
此前有咨詢公司預測,2030年全球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將達840億美元,而此次合作正是爭奪這一藍海的提前卡位。
另外,依托華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的渠道網絡和品牌影響力,雙方合作成果或將打破地域邊界,輸出智能汽車領域的"中國標準"。特別是在智能汽車標準尚未定型的東南亞、中東市場,雙方合作或將成為中國技術輸出的重要載體。
顯然,站在汽車產業百年變革的十字路口,上汽與華為的合作已超越簡單的技術互補,而是指向中國汽車產業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創生態"的戰略躍遷。其本質在于爭奪"定義下一代汽車"的話語權——不僅是產品層面的競爭,更是產業規則制定權的較量。
正如上汽在公告中強調的"不帶任何保留地做好新品牌和新產品",這場深度融合或將開啟中國汽車工業的新篇章。
因為上汽知道,華為也知道,在這場百年未遇的汽車工業革命中,沒有企業能夠獨自造完通天塔。雙方實現跨界聯姻,正在為中國汽車產業打開一扇新的大門:當制造巨頭與科技先鋒真正實現基因重組,中國智能汽車全球化的故事,或將迎來最具顛覆性的章節。
而當傳統造車底蘊與數字創新能力真正碰撞出火花,它必將照亮智能出行未來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