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24 奔赴2025 能超越上汽的只有上汽
2024年,汽車行業最戲劇化的一年。
新能源占據汽車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科技巨頭入局造車橫空出世,智駕元年,電動化、智能化飛速發展,需求的激增和技術的更迭,幾乎重塑車市格局。燃油車起家的傳統車企如履薄冰,有人破釜沉舟掀起價格戰、有人掏空家底開始配置內卷,汽車產業一時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轉型之路已是迫在眉睫。
2025年伊始,汽車產業依舊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好在狹路相逢,勇者勝。從凜冬到回暖,上汽集團于圍剿之中突出重圍,這條逆風翻盤的轉型之路,無不充斥著輿論的唱衰、刀刃向內的革新、資源整合的打破重組…都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浴火之后的上汽集團,也終于贏來了涅槃重生。
一.逆風翻盤 打響2024的收官之戰
時間回溯到2024年年底,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激烈競爭,上汽集團全年的終端交付量達到了463.9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在整體銷量中的占比達到60%;新能源車終端銷量達137萬輛,同比增長30%,創下歷史新高;在歐洲反補貼調查的不利因素下,海外終端交付量達108.2萬輛,同比增長2.6%。
而旗下品牌更是百花齊綻。
自主板塊,榮威飛凡零售環比勁增23.3%,實現六連漲;MG零售同比勁增12.7%,環比躍升22.5%。;智己汽車領航高階智駕,同比勁增71%,合資板塊,上汽大眾奪得燃油車單一品牌冠軍與合資新能源頭牌;上汽通用終端月銷量六連漲,在主流合資車企中新能源滲透率位列第一;而豪華品牌上汽奧迪,則實現了新車交付70%的增長,深耕渠道布局。
這讓關注著上汽的圈內人們,如釋重負的松了口氣。
在智能化大潮的沖擊下,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中間,就像隔著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亦敵亦友、角逐博弈…而作為第一家落地中外合資的汽車集團,連續18年中國銷量第一的傳奇勁旅,果然有東西。這份收官捷報,于自主和合資而言,就猶如一針"守城之戰"的強心劑,原來刀刃向內的擁抱變革,不卑不亢不言棄,危機亦能成轉機。
縱有疾風起,上汽集團觀格局、拼統籌、論遠見,也能立于不敗之地。
二.上兵伐謀 戰略方顯遠見
都說應戰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力勝敵不如以智勝敵。無疑2025年的上汽集團已經火力全開,市場開拓"進中提質"、改革創新"進而有為"、國企黨建"克難奮進",但火力背后是上兵伐謀,是以品牌戰略,顯格局遠見。
自主品牌資源整合,向內回攏收縮。
旗下上汽乘用車公司(榮威飛凡、名爵)、上汽國際、創新開發研究總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握指成拳",對自主板塊進行集體決策;智己、飛凡研發業務并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集中統籌管理,構建'大單品'的開發模式。
這一系列舉措的背后,預示著"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時代已成過去,終端用戶在海量信息的洗禮之后趨于理性,將最優質的資源整合到"最爭氣的孩子"身上,優化效率提升核心產品力、有的放矢的聚焦,才是面對巨大變革和競爭壓力的對癥之法。
合資品牌強強聯袂,向外共進創新。
上汽通用聚焦專注中國用戶,未來新車型的產品定義,將由上汽通用和泛亞自己主導,數字化功能由本土軟件及數字化中心開發,勢必能打造出最符合中國口味的熱門車型,截止到2027年,上汽通用計劃推出12款全新新能源車型,兼顧純電、插混和增程,覆蓋轎車、SUV和MPV車型。
2024年年底,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再次簽署延長合營合同協議,這次牽手邁進了全新的議題,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2款緊湊級電動汽車、以及3款混合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也將陸續登場。而引領品牌向上的上汽奧迪,也在不遺余力的布局渠道,搶占高端車市場。
這份合同的戰略意義不容小覷,它預示著在上汽集團的引領下,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合資合作,將步入極具話語權的2.0時代。以燃油車的操控基因、冠以國內新能源的智能化,為中國用戶,打造出更多兼顧動感操控與前瞻智能的優質產品。
三.兵貴神速 銷量自研兩生花
如果說上汽集團擁有最堅實的城墻,是時間累積下的用戶口碑,那城邦之下的護城河,便是產品背后的核心競爭力,自研技術,是否跟得上大勢所趨,又能否真正解決用車痛點,于上汽集團,人們喜歡說大象轉身并非易事,但輸贏之上,往往拼的就是兵貴神速。
2024年,無疑是上汽集團技術成果集中爆發的大年。
DMH超級混動技術,率先應用于自主品牌榮威車型上;而智能駕駛領域,上汽成為唯——家乘用車與貨車均成功入選國家首批L3級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試點名單的企業,與此同時,固態電池、北斗車載智能終端、"銀河"全棧3.0智能車解決方案加持下,量產L3級自動駕駛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
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智己,發布"一段式端到端直覺式智駕大模型"成為行業內首個同時具備L2、L3、L4級智能駕駛量產能力的品牌。熱門車型智己LS6,則搭載了源于VMC運動控制平臺的"靈蜥"數字底盤,能夠橫著走的"蟹行模式"格外出圈。
站在2025年新起點,技術層面早已遍地生花。
至此,短暫沉寂之后。上汽集團再回首,已是面面俱到的完全體。以涵蓋了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和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七大技術底座"躍遷升級,從容不迫、步履穩健的步入全新的2.0時代。
四.奇正相生 汽車出海勢不可擋
回顧2023年,中國以533.1萬輛的汽車出口,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了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而截止到2025年1月的統計,2024年汽車出口641萬輛,同比增長23%,想來也將會是毫無懸念的第一。從最初的布局東南亞市場、再到攻堅筑起高墻的歐洲國家,中國汽車出海,無疑形成一種風潮,一往無前的奔赴"大航海的時代"。
盡管中國汽車前仆后繼,但作為最早布局海外業務的上汽集團,其首席地位毋庸置疑。在上汽HEV混合動力的技術加持下,王牌選手MG攜熱門車型MG3 HEV在大洋彼岸南征北伐,憑借其出色的燃油性價比、性能表現,全面超越了日系競品,乃至是在國外政策的圍追堵截之下,依舊勢不可擋,在歐洲取得不俗的戰果,
上汽MG在海外的成功,其實是在釋放一個強烈的訊號,中國車企出海的窗口期已至,中國汽車也已經具備了汽車產業全球化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條件,而"一車出海帶動全鏈"的多元出海模式已窺見端倪、飛速顯現。
這一招正如奇正相生,是上汽集團在國內市場,走有備無患、穩健前行的長期主義,在國外市場出其不意、斜杠出圈。截止到2024年年底,上汽集團的海外終端交付量達108.2萬輛,同比增長2.6%,作為熱門品牌的MG,打破歐洲造車神話、將日系推下神壇。
然而MG的暢銷,其實更像是一道功不可沒的縮影,是中國汽車終于站在智能化和電動化的大勢之下,反哺著全球市場,并以中國汽車工業崛起之姿,徹底粉碎外國市場于中國汽車的刻板認知。
五.同舟共濟 開放合作構建生態
在2024年年鑒中,上汽集團提到:變革之年,銳意進取。誠如大象轉身,其實最怕的是那份拖泥帶水的"不舍得",所以銳意二字用的巧妙,能讀出上汽集團在應對變革,踏上轉型之路時,那份堅定不移的果敢和整裝重組的決絕…雖對內是刀刃向內的雷霆手段,但上汽集團對外的態度,卻是開放合作、相輔相成。
不僅是與大眾汽車集團再續約的"技術共創",還有和奧迪攜手發布新品牌AUDI并推出首款概念車的還是美美與共,在競爭已是白熱化的當下,上汽集團依舊選擇與伙伴同舟共濟,以及自己強大的智能電動化領域的技術儲備,逐步走向反向賦能合資品牌的道路,用技術實力捍衛中國汽車的行業地位,以彰顯大廠之統籌和格局,
除此之外,與寧德時代更進一步、與安吉物流深化全球汽車供應鏈,與北理工合作,引進和培養專業領域人才、進行科技創新…可以見得的是,屬于上汽集團的造車生態,正在逐漸形成一個堅實的閉環,而閉環之后,是再戰2025年車市,更強勁的實力和更渾厚的底氣。
結語
新舊交替之際,人們總愛回顧展望。
2024年的汽車圈,無疑標簽會是"戰爭與內卷",自主品牌掀起價格戰、合資車企奮起直追,開啟攻堅戰、新勢力瞄準市場份額打搶灘登陸戰…莫名的,就這么你追我趕的燃起來了,好生精彩。但作為中國車企的領軍品牌,如果一定要賦予上汽集團一個角色,我愿稱之為——剛剛收官一場精彩絕倫"守城保衛戰"的勁旅。
因這支勁旅的城墻,本就壘的夠堅實、夠牢靠,一磚一瓦皆是用戶口碑和時間沉淀,本就不怕疾風驟雨;而城墻之下,作為屏障的護城河,也同樣堅固陡直、深不見底。猶記得滬上華燈初綻,《繁花》中提及一句"不響",而2025年的汽車產業,依舊會是個競爭激烈、前途叵測的亂局,打鐵還需自身硬,硬字之下有真章,又何懼變革之下的動蕩時代?
且看上汽集團,如何躬身入局,挺膺負責,得成事之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