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向上無止境
大年初八,普通人的開工大吉,上汽集團的"開工"沒有回頭箭。這個箭,是上汽作為央國企的產業報國之箭,是向上無止境的丘比特之箭。
上汽,向上無止境。號角已經吹響。
2024年,上汽沒傷元氣,還是數一數二
有人說,上汽集團不行了,所謂的不行是不符合外界的高期待;行的是在2024年上汽集團還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汽車集團。無論是401.3萬輛"批售輛",還是463.9萬輛的"終端量",上汽集團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如果按照463.9萬輛的終端量,2024年上汽集團銷量的"大數"還是第一,比第二名比亞迪的427.21萬輛,多出36.7萬輛,多出了一個廣汽埃安全年的銷量。即便是按照"批售量"的401.3萬輛,上汽集團也僅少了26萬輛,這對于上汽集團這樣的"大塊頭"而言,也就是一個月的量。終端量與批售量之間的62.6萬輛,不僅是強大的消化庫存能量,更是上汽集團韌性、彈性的富余量。
最新發布的產銷快報數據顯示,2025年開年上汽集團實現"開門紅",1月終端交付35.3萬輛,領跑比亞迪5萬輛。其中,自主品牌銷量20.6萬輛,新能源銷量8.7萬輛,海外銷量9萬輛。
數量、銷量、大體量背后,更應該看到上汽集團韌性發展的含金量。
2024年終端量中,自主品牌銷量274.1萬輛,占比達60%,較2023年提高5個百分點;新能源車終端銷量達137萬輛,同比增長30%,創下歷史新高;海外終端交付量達108.2萬輛,同比增長2.6%,同時在受到歐洲反補貼調查的不利影響下,仍然在當地實現了銷量上漲,1-12月MG品牌在歐洲市場累計銷量達24萬輛。
自主品牌板塊,企穩回暖態勢明顯。
榮威飛凡、MG全年零售突破81萬輛,實現同比增長;其中,2024年12月,榮威飛凡零售環比勁增23.3%,實現六連漲;MG零售同比勁增12.7%,環比躍升22.5%。
智己汽車全年銷售6.55萬輛,同比勁增71%,累計交付量已突破10萬輛;領航高階智駕,IM AD無圖城市NOA已開通并推送全系車型,并發布"一段式端到端直覺式智駕大模型",成為行業內首個同時具備L2、L3、L4級智能駕駛量產能力的品牌。
合資品牌板塊,油電同智戰略見效。
上汽大眾全年累計銷量120萬輛,"油電同進"、"油電同智"戰略見成效。其中,新能源車型持續上量,銷售突破14.3萬輛,同比增長12%,領跑合資純電陣營。奪得燃油車市場單一品牌冠軍與合資新能源頭牌。
上汽奧迪全年累計銷量達4.32萬輛,并實現了新車交付70%的增長,全力推進網絡渠道布局,目前銷售網點已突破220家。
上汽通用全年累計終端銷量67.3萬輛,新能源車型銷量合計10.49萬輛,同比增長56%,在主流合資車企中新能源滲透率位列第一。從2024年第三季度開始,隨著主力新車的密集升級換代,加上靈活高效的營銷策略,終端月銷量六連漲,市場表現企穩回暖,第四季度公司利潤已經回正。
2025年,上汽穩中求進,向上無止境
"穩中求進、進中提質、進而有為、克難奮進"是上汽集團2025年的"一鍵四連"。改革、進取、效益,是上汽集團2025年為"十五五"開好局、打基礎的關鍵詞。
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抓產品與營銷兩端、抓產業鏈協同、抓干部隊伍建設。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市場與用戶意識,抓營銷體系變革,促零售、降庫存;堅持開放與協同發展,抓合資合作深化,以及乘用車板塊業務協同、整零協同和產融協同;堅持目標導向和責任到人,抓全面深化改革,明確總體目標,分解落實任務,增進動力活力。
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說,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方能凝聚成一股磅礴力量。賈健旭強調,圍繞集團整體目標,各板塊和整車企業必須"提質升級、瘦身健體、業務協同、防范風險",咬定全年工作目標不放松,堅決完成2025年各項工作任務。
自主品牌擴容,大乘用車垂直整合
春節放假期間,一個上汽"大乘用車板塊"清晰成形。上汽大乘用車從榮威、飛凡、名爵三個品牌,擴容為上汽乘用車、上汽國際、創新開發研究總院、零束科技和海外出行5家企業。
賈健旭表示,從3個品牌到5家企業,上汽乘用車這一輪深化改革的目的是"握指成拳"。據汽勢Auto-First了解到的信息,上汽大乘用車的重點放在資源整合與聚焦方面,品牌深度整合,后臺研發更加聚焦、集中,優化效率。5家企業未來將對自主板塊的重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
與此同時,上汽乘用車的slogan更新為"上汽行,皆上乘"。王曉秋和賈健旭在上汽集團內部大會上表示,上汽作為一家做汽車的出行公司,必須行,乘用車團隊要承擔起這個責任,要做成上乘的產品。
汽勢Auto-First注意到,研發層面整合也是上汽大乘用車整合的重點。2024年,智己、飛凡研發業務并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負責上汽整車軟硬件、架構技術和共性高價值模塊的統一開發,以及前瞻原創技術和先進工藝及相關能力的建設與產業化等。研發總院主要為智己、飛凡、榮威、MG四大品牌提供基礎開發。調整后,智己和飛凡的新產品從立項到整體開發,均由研發總院統一負責。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也會集中遷移到上汽研發總院統一管理統籌。
上汽研發總院院長蘆勇表示,研發確定了構建"大單品"的開發模式。所謂"大單品"開發模式,就是通過平臺化、規格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蘆勇提到的規模提升則需要和整車企業深度交流與合作。無疑,"大乘用車"將滿足這一點,當完全成為"一體"之后,研發總院能夠在消除溝通障礙的同時,把規模化做到極致。
合資品牌2.0時代,美美與共和乘風破浪
坐擁德國大眾與美國通用兩家合資企業的上汽集團,有過光芒四射的高光時刻,也有轉型中的嚴峻挑戰。上汽集團憑借中國市場智能電動化的發展趨勢,以及自己強大的智能電動化領域的技術儲備,逐步走向反向賦能合資品牌的道路,領銜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走向合資2.0時代,用技術實力捍衛中國汽車的行業地位,再次擦亮合資品牌的招牌。
上汽集團與大眾集團攜手開啟合資合作2.0,引領中國汽車產業合資合作邁入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的全新時代,雙方將為上汽大眾長期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資源和動能,為中國消費者打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2026年起,基于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2款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投入市場,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也將陸續進入電動出行領域。
2025年上汽大眾構建"直聯用戶 服務為本"的數字一體會營銷服務體系,升級營銷服務標準,目標是要爭做服務行業No1。
與此同時,2025年上汽大眾及上汽奧迪品牌,在經銷商網絡建設方面,要在淘汰一批的情況下,凈增100家。
2024年11月26日,在上汽大眾成立40周年之際,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上海簽署延長合資協議,進一步加強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共同技術賦能合資企業。
細心者注意到,早在2024年9月29日,上汽通用凱迪卡拉克XT5上市的時候,郜一菲的小號就吹響了上汽通用合資2.0時代的號角。
從2025年起,上汽通用新車型的產品定義將由上汽通用和泛亞自己主導,100%圍繞中國客戶需求展開。同時,上汽通用汽車所有車型的數字化功能,100%由上汽通用本土的軟件及數字化中心進行開發,以后智能化功能會更符合中國客戶的需求,升級速度也會更快。
從2025年到2027年,上汽通用計劃推出的12款全新車型,100%為新能源車型,純電、插混和新的增程技術都兼顧,覆蓋轎車、SUV和MPV的不同車身形式。
技術上汽,1500億元研發投入有底氣
技術上汽,有底氣。
智能電動核心技術領域研發投入1500億元,專利26000余項。十年儲備,上汽集團全面掌握了新能源時代、智能化時代所需的所有核心技術,擁有雄厚的技術積淀和底蘊,將有力支撐自主品牌業務持續向上突破,并實現對合資企業的產品賦能。
目前,涵蓋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和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七大技術底座"全面躍遷升級進入2.0時代。
上汽領先級技術劃重點。
智能駕駛層面,上汽成為唯——家乘用車與貨車兩個項目均成功入選國家首批L3級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試點名單的企業;上汽集團旗下40臺L4級智能駕駛集卡正式落戶秘魯錢凱港,作為我國海外首批大規模智能駕駛港口運輸車在秘魯開展商業化運營;智己汽車發布"一段式端到端直覺式智駕大模型",成為行業內首個同時具備L2、L3、L4級智能駕駛量產能力的品牌;上汽賽可智能主導研制的L4級Robotaxi在上海、 蘇州和深圳落地運營,累計行駛里程達400萬公里……2026年底,上汽將發布面向量產的L3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有望率先為消費者帶來行業領先的自動駕駛體驗。
零束銀河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1.0實現"域集中",重點攻關L2++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OTA;全棧3.0實現"中央集中式+區域控制",重點攻關成本控制和L3級自動駕駛;未來的全棧4.0解決方案,重點攻關類智能人架構、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級自動駕駛。2024年銀河全棧3.0正在分步"上車",2025年將全面落地;將有效降低整車低壓功耗,控制器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數據帶寬提升5倍,線束長度減少30%,OTA下載和安裝時間均可縮短至30分鐘以內。
智能底盤層面,上汽首創的整車中央協調運動控制平臺(VMC),融合了線控轉向、后輪轉向、四輪干式emb制動、四驅電機以及電控懸架等先進技術,全面納入制動、驅動、轉向、懸架控制等功能,實現車體6自由度(上下前后左右)集中控制。作為基于"全域線控智能執行"的運動控制平臺,VMC使車輛在不同駕駛模式和各種路況下,始終保持車身穩定,帶來極致安全體驗和極致舒適體驗。
全固態電池層面,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更好、適用范圍更好、成本更低的全固態電池進入裝車階段。??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體積能量密度超過820wh/L,電池容量能夠超過75Ah;在針刺以及200°C熱箱的場景下,能夠確保電芯不起火不爆炸;固態電池低溫容量保持率超過90%;基于材料和工藝的簡化和創新,單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混合動力層面,DMH超級混動技術,以軟件算法為核心,匹配混動專用高效發動機、變速箱、長續航電池等專用硬件,"超級融合"讓車輛兼具充足動力性能、出色燃油經濟性、超長續航能力,技術水平行業領先,目前榮威D7、榮威D5、MG HS等自主品牌DMH車型正逐步進入市場發力期,后續合資品牌也將推出應用DMH技術的新車。
搭載該項技術的榮威D7 DMH世界冠軍版以超2208.719km的續航水平和低至2.49L/100km的平均油耗數據,搭載該項技術的榮威D7 DMH世界冠軍版以超2208.719km的續航水平和低至2.49L/100km的平均油耗數據,獲得"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單次滿油滿電行駛最遠距離"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
HEV混合動力技術層面,油耗低、排放低的MG3 HEV已在歐洲上市,每百公里節省1升燃油,性能表現全面超越日系競品,目標直指歐洲A級車頭部細分市場,這也是上汽積極應對歐盟反補貼稅的重要舉措之一。
汽勢觀:上汽,可期
外界很難理解操持上汽集團這樣一家世界500強排名第30位企業的復雜性和不容易。
上汽既有著汽車行業百年之未有大變局轉型中的共性問題,也有著上汽集團自身船大難掉頭的個性問題,更有著股東、消費者、供應商等維度,對他們不同的理解和期待。
上汽雖然不是名字上的"一汽集團",但是多少年來,上汽集團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連續十幾年上榜世界500強,且排名芝麻開花節節高;就連被唱衰的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家累計保有量接近5000萬輛,名副其實的領先者。
對上汽存在的問題,需要理性看、客觀看。
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和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令人耳目一新。他們非常OPEN,也不再藏著掖著了。正視問題不回避,解決問題不拖延,握指成拳凝聚力,改革進取和效益。
不再藏著掖著的,不止于問題,更是實力。比如,他們1500億元研發投入的技術儲備實力,不僅讓自主品牌的轉型底氣十足,夕發朝至;更能賦能和反哺合資合作,否則就不會有包括上汽AUDI的出現。
如今的上汽,變了。上汽,可期;上汽,向上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