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新生,上汽還要做“老大”
01
2025年伊始,全球熱門話題莫過于DeepSeek。有人用它激發創意,有人用它占卜未來,
在一段關于車企未來之策的探討時,DeepSeek給出藥方:要垂直整合,要智能迭代。
AI大概率不會錯,但道理是死的,難題是活的。當下擺在車企面前,是多種矛盾交織變化的產物,很難解。
智能迭代需要大量資金,但價格戰絞殺下,利潤持續攤薄;垂直整合代價高,內部掣肘嚴重;門外漢蜂擁而入,游戲規則被迫改寫……事實上,這些難題大多不是因己而起,更多是時代的一粒沙,落到每個人頭上就成了一座山。
中國有句老話: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這話沒說錯,車市變了天,更大的山結結實實地砸在了老大身上。
作為國內最大的車企集團,上汽承受著比一般企業更多的壓力。一是船大難掉頭,汽車業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革,體量越大,慣性越大,糾偏就越難;另一方面,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最大"的背后,所承擔的義務與期許,都遠不是新造車、后起之秀們所能比;此外,海外業務承壓更多,"槍打出頭鳥",作為出口歐洲最多的企業,歐盟特別針對上汽的關稅最高、條件最苛刻。
問題越難,越不能放棄求解。
自去年7月以來,隨著公司核心領導層換屆,上汽集團掀起了一股新的實干潮。在體系整飭一新中,在創新變革中,上汽人激發出不一樣的精氣神。
特別是面向2025年,以"穩中求進"為方針總領,各子板塊旨在實現"進中提質、進而有為":自主板塊深度整合,在"握指成拳"中打造"大乘用車";合資板塊吹響反攻號角,在"技術共創"中開啟合資合作2.0新時代;技術板塊厚積薄發,通過覆蓋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和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七大技術底座",實現全面躍遷。
客觀來說,上汽當前遭遇的難題,既有身為"老大難"的特殊性,更有概括了傳統汽車業,乃至全球車企的普遍性。如何解決"老大難",能否解決"老大難",其意義已不僅局限于上汽一個企業、一個時期,而事關百年未有之大變革下,傳統汽車企業能夠打破桎梏、破局重生。
從這個內涵來看,上汽必須解決"老大難",上汽有必要繼續做"老大"。
02
上汽所面臨的難題,遠不止是汽車領域這么簡單。
1月23日,新聞聯播播出了上海市市長龔正專訪。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新的一年,上海將如何在繼續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龔正表示,上海將深入實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很顯然,無論是"新上海方案",還是萬億級產業集群,汽車業在上海市的規劃藍圖中都占相當比重。而上汽集團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龍頭企業,對上海市的經濟、產業布局及技術創新都舉足輕重。
2024年上半年,上汽集團以2846.86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上海市上市公司榜首,規模遠超第二名,凸顯其作為經濟核心引擎的地位。
而上汽對上海的重要性不止體現在經濟規模、就業和產業鏈帶動,更在于其作為動力引擎,推動上海從傳統制造向新能源與智能化升級。按照規劃,2025年上海市生產總值將邁上5萬億元新臺階,作為工業和先進制造業主擔當,上汽這個"老大"責任重大。
無論是新一輪的"上海方案",還是"進中提質、進而有為"的內部目標,上汽與上海將更加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翻開上海歷史,從"上海牌"到上海大眾領合資先河,從榮威、MG到智己、飛凡組團"大自主",上汽都給這個城市留下了不同尋常的亮色。在上海已建設的1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中,汽車領域占比高達22家;2023和2024年,上海8家汽車整車企業、61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貢獻上海20%以上規上工業總產值。
牟定上海的經濟定位,自信上汽國內18連冠,拉長時間軸來看,放大全景來看,上海、上汽……構成了一種與生俱來且不斷深化的強關聯。
03
但這種強關聯也在遭受來自時代變化的多方位沖擊。
上海不再只有上汽,跨國獨資企業開始成為新的補充;車企類型愈發多元,互聯網造車、ICT造車,野蠻人紛紛闖了進來。時代巨浪下,誰還能留在牌桌?誰將占據新的C位?
"雞蛋由外打破是食物,由內打破是新生",到底成為別人的盤中餐還是自己的命運主宰,關鍵在于"打破"的順序。這一次,上汽決定由內打破!
通過一系列快刀斬亂麻式的內部體系再造、高頻人事調整以及對流程梳理優化,旨在向內打破新生。
這個過程中,以王曉秋、賈健旭為帶隊的核心領導層,成為當仁不讓、殺伐果斷的剪刀手。
"建設汽車強國和質量強國,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面對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方興未艾,智能化席卷而來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以破釜沉舟之勢,深化推進新時代、新汽車的質量管理。"
去年7月,王曉秋擔任上汽集團董事長,以篤定決心、堅定意志,明確了這場改革的沉重性。"全面深化改革這一仗必須打贏,要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勇氣,闖出一條突圍之路、高質量發展之路。"
▲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王曉秋
高手博弈,破局的關鍵在于找準棋眼。對上汽這樣的大集團來說,"自主"就是整個棋局的棋眼。"自主活,全盤活"。
2024年,上汽集團自主品牌終端銷量達240.8萬輛,在整體銷量中的占比達到60%,較2023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榮威飛凡、MG全年零售突破81 萬輛,實現同比增長;智己汽車2024年全年銷售65505輛,同比勁增 71%,累計交付量突破10萬輛。
事實上,無論是品牌高端化,還是產品數智化,上汽從來都是走在前列。2006年榮威品牌創立,時任上汽乘用車總經理王曉秋一開始就確定高舉高打的發展路線;2016年,率先推出全球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拉開了國車智造的序幕。
棋眼還是那個棋眼,但棋風愈發鋒利潑辣。上汽將自主破局重點放在資源重構、品牌整合、研發聚焦上來。
通過優化效率,將上汽乘用車公司(榮威飛凡、名爵)、上汽國際、創新開發研究總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業"握指成拳",對自主板塊重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通過將飛凡回歸上汽乘用車,解決了旗下品牌分工定位不清問題。上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介紹,整合后的榮威定位為"新大眾",MG品牌則將實現"海外向上、國內翻番、單價持續向上"。
研發層面也進行了整合。2024年年底,智己、飛凡研發業務并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經調整后,智己和飛凡的新產品從立項到整體開發,均由研發總院統一負責。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也會集中遷移到上汽研發總院統一管理統籌。
在產品開發上,上汽確立了構建"大單品"開發模式,也就是通過平臺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把規模化做到極致。
04
自去年七月至今,時間不長,大事不少,上汽之所以重燃期待,除了一系列殺伐果斷的舉措外,更在于這個過程中袒露出的接地氣與煙火氣。
賈健旭坦承:"從2019年到現在,我們最大的浪費是時間,不是錢。"這話說的很實在,車市競爭最突出的一點,不再是大魚吃小魚,更是快魚吃慢魚;
"上汽的干部要學會跪著做人,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傳達出一種謙遜務實又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要放低姿態,更要以實際成果說話……
▲上汽集團總裁 賈健旭
類似的警示/金句在過去7個月里比比皆是,也從中反映出國內最大的車企集團已徹底打破傳統和穩健,勇敢"放下"。
放下,并不意味著失去,如弘一法師說,只有敢于放下,才能真正拾起一種更深層次的獲得。尤其是處于轉型關鍵期的傳統車企,唯有不破不立,唯有大破大立。
作為重要技術引進平臺以及利潤來源,上汽旗下合資板塊,包括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一直領國內合資合作之先。但一盤中國汽車大局,除了"棋眼"之外,破局還需搶占要津、子力配合,通盤協力。
迥然不同的發展態勢下,上汽合資再次敢為人先。
一方面,開創全新的合資合作2.0時代。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表示,通過從"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的轉型,助力合資企業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二次創業";另一方面,以"電動化、智能化、高價值化"為目標,上汽通用已吹響合資車企的反攻號角。
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從2025年到2027年,上汽通用計劃推出12款全新車型,100%為新能源車型……隨著股東雙方篤定深耕中國,上汽合資板塊有能力在觸底企穩后迎來新高潮。
05
春江水暖資本先知,資本市場的嗅覺向來靈敏。事實上,資本已開始重估上汽。截至2025年2月10日上午收盤,上汽集團股價達到18.25元,相較2024股價最低點的11.49元,足足上漲了57.3%。
股價走高,代表的不僅是資本市場的肯定,為上汽接下來的深改贏得樂觀,更為傳統車企轉型點亮了一盞燈。
明確"老大難",也是為行業點明了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方法論;解決了"老大難",也就提供了一個能在多元環境中可借鑒的樣本。
曾經一段時間,外界對上汽看法不一,企業內部也有一些分歧與困惑。這在所難免,每個企業都有高潮與低谷,螺旋式上升才是發展主基調。于上汽而言,問題并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以往市場判斷搖擺,出現了錯位與滯后。
放長遠看,暫時的波折,吃吃苦、出出汗未嘗不是好事,尤其是對任何"老大"而言,18年的第一當久了,難免會心高氣傲,多少會患得患失。
這樣看來,過去7個月的意義不僅在于徹底的全員危機意識下,重構了戰略、整飭了體系,上汽不再是上汽;但另一方面,完善的產業鏈布局無出其右,多領域技術投入整裝待發,迅速提振士氣,走出來至暗時刻,上汽依然是上汽。
白駒過隙,甲辰龍已飛向遠方,乙巳蛇游走奔來。蛇年是力量之年,充滿神奇之力,能伸能屈,能躍能飛;蛇的特殊之處在于,能夠通過蛻皮去除舊有束縛,更新自身狀態——這像極了當下車企變革,從沒有什么一蹴而就,也很難有一飛沖天,惟有在一次次的蛻變重構中,破局新生!